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5:04    次浏览
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苗燕)16日招行、民生、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,由于满足央行对于定向降准的条件,因此,将成为二次定向降准的受益者,每家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.5个百分点。有媒体在采访这几家机构后了解到,这些银行在获得定向降准资格前,均与央行有过密切的“沟通”。分析师们敏感的发现,与6月9日央行发布的关于定向降准的“新闻通稿”相比,这次的降准范围似乎扩大了。让我们再回顾一下6月9日的新闻通稿。“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,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(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)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.5个百分点。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是指:上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%,且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%;或者,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%,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%。按此标准,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/3的城商行、80%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%的非县域农合行。”由于在这份新闻通稿中,并未提及股份制银行这一机构类型在定向降准的范围内,因此,大家想当然地认为,此次定向降准涉及机构就只有城商行、非县域农商行和非县域农合行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因为,在这份新闻通稿发布之前,事实上央行已经起草并下发了《关于定向降低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通知(银发【2014】164号文)》。164号文中明确指出:“此次定向降准适用的机构范围为:国有商业银行、股份制商业银行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、城商行、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、非县域农村合作银行、外资金融机构、财务公司、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。”不过,这份重要的文件并没有对外公开全文。并且,央行的新闻通稿中也在无意之中省略了这段内容。这才使得市场对于三家股份制银行被定向降准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。但这也引出了另外一个疑问。既然股份制银行原本就在定向降准的范围内,那为什么此次定向降准的只有三家银行呢?有消息说,招行、兴业、民生三家银行均与央行进行了协商和沟通,难到其他的银行就不想降准,也没有与央行进行沟通和协商吗?我觉得显然不是这样。尽管,其他股份制银行在小微业务领域也在奋力直追,但应该没人否认招行、兴业、民生三家银行在小微领域的建树。所以即便是与央行有沟通和协商,也是在已有条件符合规定的基础之上进行的。不过,对于央行此次定向降准标准的设定,我确实有一些不同的看法。因为现有标准分为2011年发布的四部委标准和“行内”标准两种。所以,才会出现有些银行的年报中的统计口径并不达标的情况。一家被定向降准的股份制银行人士介绍说,该行的小微企业标准是贷款规模在500万元以下的。这个标准显然是远远高于四部委的标准的。这带来了一个统计信息不透明的问题。作为上市银行,公布的年报数据统计口径是按照行内标准进行的。而在被定向将准时,则需要重新进行统计和计算。而这个数据很多银行是不进行披露的。这使得外界无法从公开信息获知银行是否满足定向降准的条件。纯靠猜显然是不行的。所以,有些银行在看到其他行获得定向降准资格后,也重新调整了客户划分标准,并以此为据,与央行进行协商和沟通。“三农”贷款亦是如此。在涉农企业中也有很多是大型企业,这些企业贷款规模有的数以亿计。如果一家银行的“三农”客户都是这样的企业,那无疑比例标准很容易达到。但一个难题是,政策究竟是应该更加透明,以此更加公正,还是应该非常复杂,让达标的门槛大幅提升呢?这是大家可以讨论的。我个人认为,对于标准的设定既需要考虑比例,也需要考虑客户数。既然是定向降准,严进宽出的方式,或许更加合适。我们也注意到,此次定向降准的金融机构中并没有大型银行的身影。农行作为一家专门服务于三农的商业银行,为何没有被列入定向降准的名单呢?我觉得可能与其三农事业部本身就享有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有关。农行的三农事业部在全国有1000多家,央行已经给予了其较为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。每年在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估后,符合条件的,都会享受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。这样一来,央行定向支农的目的实际上已经达到了。除了农行之外,其他大型银行尽管在涉农和小微方面也有所投入,但其相比之下,更多获得金融服务的还是大型企业,似乎很难达到央行所提出的比例要求,因而无缘定向降准的可能性较大。